查看原文
其他

flomo:改造我们的写作

deepsleeper 追寻价值
2024-09-20

公众号 | 追寻价值
ID | DeepSleeper
   原创 | 转载请获授权
尼克拉斯·卢曼是德国一位普通公务员,工作之余潜心阅读写作,通过独特的写作方法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和伟大的社会学家,一生产出58本社会学著作。
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卢曼使用的阅读写作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将笔记写在卡片上,然后设计了一套编号系统,实现卡片笔记之间的知识连接。
本文主要谈对flomo工具使用一年的感受。flomo是基于卡片笔记写作法开发的一款移动端工具,这个小工具可以让你随时随地记录,还可将同一张卡片放入不同盒子,卡片之间无限链接、定期回顾。推荐开发者少楠的访谈和微光兄的笔记卡片笔记写作法与flomo。 
本文重点讲自己理解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和flomo两个工具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储存: 
将卡片作为自己的外脑。心理学上有一个“蔡格尼克效应”,即人的大脑会特别关注未完成的任务——不管它是否重要。我们需要外脑一个原因是记录待办事项,释放大脑资源。
你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人每天看似平静的生活,实际内心无时无刻不是波涛汹涌,千千万万的想法在不断翻涌而出,其中占据大脑内存最多的就是未完成事项。要想拥有“平静如水的大脑”,就要处理好这些未完成的任务,备忘录就是一个好的工具,它使得大脑不必一直记忆未完成工作,释放脑力资源,有余量去思考更加重要的东西。
flomo还是你的私人数据库,也就是卢曼说的文献笔记(三种笔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尤其适合学生、老师、作家等知识工作者。当然flomo这一功能与其它笔记软件并无差别。
#转化: 
人类追求知识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这个世界创造知识的速度。一个人即使学习能力再强,也无法穷极全部知识之万一。更何况,如乔布斯所言,“有时候你得到的知识根本称不上知识,充其量只是一堆信息”。因此,只学习“最核心的知识”并强调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学习知识的第一性原理。
记录的过程本身就是思考的过程,“不写,就无法真正地思考”。卡片笔记写作法强调信息转化,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就是让你放弃吃灰的收藏夹,通过精简、复述、拼装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个过程是知识内化和思考的过程。flomo工具太轻,轻到让你随时捕捉思维的火花。一个随时随地的碎片记录,就是一份有价值的微思考。这种转化/内化能够实现即时反馈,从而达到永久记忆的目的,也就是将文献笔记转化为永久笔记,解决了知识记忆的问题。
#洞见: 
写作=洞见+表达。
内容是写作的护城河,写作者最应该解决的是如何形成独到洞见,而不是提高写作技巧,实际上写作技巧本身几乎没有壁垒。
如何形成洞见?这就是flomo工具的强大之处,也是使flomo区别于其它笔记工具的地方。
这里要先讲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李录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写过,不同的思想交换的时候,交换双方不仅保留了自己的思想,获得了对方的思想,而且在交流中还碰撞火花,创造出全新的思想,即1+1>4。
知识在相互连接、碰撞时,会产生新的想法,而通过flomo进行知识联接,可以更高效地创造知识。flomo有几个特别的功能:
  • 标签: 同一标签下可不断创造内容并集结;
  • 批注: 在原有内容上通过批注二次创作、积累;
  • 每日回顾: 自动推送以前的记录,帮助你提取内存内容,这符合记忆规律。

罗振宇曾提到他是这样学习的:
 “我每天要求自己写够五篇阅读心得,不用长篇大论,短短几个词就行。因为真正的学习就像是缝扣子,把新知识缝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每天写五篇阅读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来的知识结构对新知识做出反应,然后把这些反应用文字固化下来,缝接的过程就完成了。”

获取缝接教授,是典型的知识创造过程。“缝接”是深度学习的关键,而大多数人只完成了“获取知识”,却忽略了“缝接知识”这一步,因此,他们的学习过程是不完整的。flomo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考和知识加工的平台,类似于罗胖子的“缝扣子”学习法,解决写作和思考中的缝接痛点。
#写作: 
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但对很多人来说,写作是件痛苦的过程。
你一定也经历过那种“每次写作都像一次难产”的时刻。一般来说写作的流程是这样的:确定主题——搜集资料——思考——写作。打开电脑,对着一张空白word,盯着屏幕从零开始写作,确实是件消耗意志力的事情。
这是典型的负面反馈:只要做上两次,就不愿意再做。
从进化的角度可以解释人类为什么抵触深度思考(或者抵触难的任务):一是自我意识,对于深度思考的问题本身,很大概率上是没有明确结论的,而人进化的机制是不愿接受自己的无能和失败;二是思考是高耗能的工作,人类进化的理智大脑不够强大,本能和情绪追求自我保护,抵触高耗能的思考。
卡片笔记写作法是这么解决深度思考的问题:平时随时小规模思考,连接形成大规模思考。
Flomo解决写作痛点的方法是将写作分解。平时记录想法的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卡片笔记写作不是从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的写作。你不需要提前确定主题,当你记录得足够多时,主题自然显现。更可喜的是,当主题浮现时,你的文章内容也已经自动生成了。你要做的只是简单的编辑工作。
以上卡片笔记写作法解决的四个问题——储存、转化、洞见写作,分别就是输入留存创造输出,这正是知识创造的完整闭环。总结成一句话:flomo帮助你捕捉生活中的思想火花,让灵感流动起来,并通过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的灵感。
之前提到的“获取缝接教授”,其实就是卡片笔记写作法和费曼学习法两者的结合。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是通过输出和教授别人进行学习,本身是很棒的方法,卡片笔记学习法中浓缩重写就是费曼的输出,费曼法可以快速吸收所学的书、知识,但费曼解决不了知识之间碰撞联接而创造新知识的问题。卡片法通过联接、回顾、碰撞,真正变短期记忆为长期记忆。
说到这里,“学习”这件事,本身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最强大的学习能力,是快速拥有学习能力的能力。从学习的方法论上来说,《认知觉醒》一书中提出了“知识留存率”这一概念,不同学习方法的知识留存率是不同的:
尽管相较于听书、阅读、划线笔记,读书笔记的留存率更高,但个人认为,读书笔记也有两个缺陷:1.写笔记通常只有一次,无法反复输出(公司管理层、大学老师的优势),输出受到场景和对象的限制;二是知识本身是孤立的。
刘润提出一个成功公式,成功=能力*效率*杠杆,其中提高效率要依靠工具,刘润特别推荐白板工具,在办公室的白板上乱写乱画自己的思路想法,用各种符号、箭头串联,本质上是串联碰撞进而迸发创造力、生产力,类似线下的flomo。
我的flomo使用建议:
  • 坚持记录。所有重视连接的工具都具备梅特卡夫效应,标签越多、标签下记录条数越多,可供连接的“节点”越多。当你的记录不够多时,只需要坚持记录——意义自然会在某一天浮现。
  • 珍惜每日回顾推送。
  • 一定不要用传统文件夹式的多层标签——我知道这非常反直觉。文件夹默认先有主题,使得flomo又成了归类整理的收藏夹。记住,flomo不是记录工具,是思维工具!不要担心标签体系混乱,你的任务就是创造有价值的“节点”,随着思考的深入标签体系会经历一个混乱到有序的过程。
  • 更多使用体会可以看南添的直播

这篇公众号文章的写作就是使用了卡片笔记写作法,只用了1个多小时,主要是文字的修饰和补充完整,大概就是围绕下面这张卡片,以及#flomo、#写作等标签下的十几张卡片生成的。
最近关注了两个人的公众号:一个是硅谷王川(推特Svwang1),一个是yestoday(作者是很多思维工具的深度用户),他们的公众号更像是flomo的碎碎念,高知识密度的短文集结。
受他们的启发,开始考虑公众号的转型:
除主题文章外,产出更小更轻的文章,重要的是建立大面积缝接,让文章从孤立走向彼此联接,这样公众号会变得更像一个写给自己的升级版flomo。这样的写作方式反过来又会改造我们的阅读方式,未来的阅读也不再孤立,而是围绕多个相互关联的主题进行阅读,然后就是不定期的集结写作,这对创作者来说不构成负担,相信公众号更新频率也会更高一些。

欢迎订阅公众号“追寻价值”,关于个人成长与价值投资。请点击右下角“点赞”“在看”支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追寻价值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